ISO 9001是一种国际标准,用于制定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QMS)。ISO 9001标准不仅确保了客户获得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还促进了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持续改进。在全球范围内,许多企业已经采用ISO 9001标准来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降低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度。本文旨在深入探究ISO 9001标准,其实施和好处。
ISO 9001标准的概述
作为国际标准,ISO 9001标准于1987年开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之间的贸易和合作。该标准通过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达到或超过客户期望的质量要求。ISO 9001标准不仅涵盖了组织运营的所有方面,同时包括了组织文化和员工的活动。
在当前的ISO 9001:2015版本中,该标准包括七大核心原则,涵盖组织的各个方面。这些原则包括:
1. 顾客导向
将顾客需求和期望纳入组织的策略计划和活动中。
2. 领导力
领导者应该为组织创建一个价值取向的环境,促进员工的全面参与。
3. 人员参与
所有员工都应该从其工作中得到满足,以提高其质量的意识。
4. 过程方法
通过单独管理过程,以确保及时传递所有工作的信息。
5. 持续改进
组织必须不断改进其管理体系,以确保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达到或超过客户期望。
6. 事实和数据驱动
所有决策都应该基于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7. 系统方法的管理
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应该相互衔接和协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目标。
这些原则和标准要求组织在其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一系列程序、政策和实践。同时,这些要求也要求组织不断地监控、检查和提高其管理体系的效能,以确保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在大多数主机产品生产企业的QMS(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认证过程中,主要应反映机械大类的行业特征,铸造往往被削弱、忽视或漏项,甚至被错误地识别控制特征。但其控制程序,从文件描述到实际运行,却又显得繁琐、重复。在笔者审核和调查的十几家企业中,铸造车间或分厂、分公司的管理者普遍都有一种尝到了甜味,但因绕路过多而不解渴的感觉。
对于专业化铸造厂来说,由于按照ISO9000标准中规定的“特殊过程” 定义来设计体系,抓住了铸造生产的关键工序产品“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 、“许多缺陷只有在进一步被加工和投入使用后才能暴露” 这一固有的质量规律,因此,所建立的QMS使企业得到了较大的增值,尤其在接受认证的现场审核时体现得更为充分。许多以承揽订单为主要经营方式的铸件出口企业,靠ISO9000证书打破国际壁垒,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
必须承认,同样是一张ISO9000证书,各个企业的合格程度,特别是自身的获益程度却各不相同。如同“学生考试60分即可判及格”一样,ISO9000认证本身并非要求至善至美才能发证,“60分”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空间,是证书所不能反映的。但是证书能够体现以下几种差别。
(1)大多数铸造企业认证都申请ISO9002,只有少数企业为了强化铸造工艺、工装的设计,包括铸件加工余量等质量管理控制而申请ISO9001认证。
(2)某些铸件本身已经是完整地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独立商品,其外形、结构和功能的设计和开发都需要由铸造企业负责,例如工艺装饰铸件、生活炉具、餐饮用具等,这样的企业都应当申请ISO9001认证;但某些人却误导企业申请ISO9002认证,回避或削弱了设计和开发的控制;显然,从顾客和市场的角度看,两种证书所提供质量保证程度是有差别的。
此外,在充分肯定认证主流同时,应当看到国内铸造厂质量管理体系(QMS)多少受到了如下影响。
(1) 从事咨询和认证的人员队伍中,来自铸造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某些业外同志又缺乏对铸造新科技的了解,导致许多贯标的铸造单位多少受到了其它专业先期研究模式的影响,而针对铸造专业特点而开展的ISO9000模式深入探讨、信息沟通和成果推广还相对较少。
(2)大多数专业化铸造厂属小型企业范畴。近年来国有产权改制又促进了众多城乡民营经济成分的兴起,人才流动相对滞后于资产流动,形成了全行业人力资源十分溃乏的局面。加之铸造界知识阶层目前还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传播作用,在我国加入WTO之际,广大中小铸造厂还没有来得及完全熟悉关于国际市场的准入原则,例如WTO/TBT条款所规定的各项认证、认可制度,造成许多人相信了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的误导,把本来是完全自愿的ISO9000认证,这样一种国际通行的市场化经济行为,当成是一种行政权力活动来对待。
(3)从我国最先启动ISO9000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公司流传下来的QMS运行模式,及其文件化的形式,对于层次多,规模大,多现场的情况可能比较适合,而对于管理机构单一,人员、场地集中,经济规模较小的大多数铸造企业来讲,就显出繁琐、重复、可操作性差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