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9001认证被誉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ISO 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最有影响力的标准之一,自发布以来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质量的提升产生巨大影响。
ISO 9001:2015引入了风险思维的理念,更加关注组织的运营风险与绩效,更加强调领导力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充分考虑了当今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以协助组织应对客户日新月异的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生存与发展。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制造业,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如服务、医疗、公共事业等也纷纷引入 新版ISO 9001标准,将质量管理融入到企业运营中。
ISO 9001建立在七大质量管理原则基础上:
顾客导向
领导力
全员承诺
过程方法
改进
基于证据的决策
关系管理
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然而,这种运作模式给企业物流系统的构筑带来了新的问题。供应链理念要求“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作,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同时又能给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如何才能保证“链”上节点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为此,理论界一直致力于对通用企业参考结构和通用企业参考模型等方面研究,力求统一“链”上各企业所参考的“智模”以便促进节点企业之间的同步和协调。
供应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物流活动系统化理念的提升。企业物流系统化是将企业范围的物流活动视为一个大系统,运用系统原理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并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的过程。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学的核心问题,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
将企业物流系统分解为转换系统和管理系统。而转换系统又进一步分解成完成物性实体转换的流程/功能子系统和支持性系统。其中,流程/功能子系统是转换系统的核心,支持性系统(包括信息/知识子系统、设施/作业子系统和人员子系统)是围绕流程/功能子系统,为有效完成流程/功能子系统的任务,实现其目的/目标而设置的。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确保转换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转,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管理的核心在于持续改进。
综合对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特点的分析,构筑制造企业物流系统必须要考虑五项内容:
一是包括运输、仓储、制造、装配、包装、装卸等物流功能的正向流动和与其相对应的信息的反向流动(流程/功能、信息/知识);
二是用于支持物流和信息流的供应链上各种资源的高效整合和配置(设施/作业、组织/人员);
三是对物流系统各动态过程的综合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系统的持续改进(分别从战略、战术和操作层,进行过程管理);
四是企业物流网络的重新规划(生命周期);
五是各节点企业所参考的建模框架尽可能采用公认模型,确保物流系统整合的协调性。
理想企业建模框架应该具备以下特性:
1)具有“具体化过程”,即模型层次这一维度;
2)系统划分视图,覆盖企业中的所有重要业务对象;
3)视图之间具有较强的集成性;
4)贯穿企业整个生命周期;
5)具备开放性;
6)具有大量参考模型的支持;
7)具有优秀建模工具的支持和建模流程模型的指导,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上图主要由三维一模组成。其中,三维包括视图维、生命周期维、层次维,一模指ISO9001基本模式。
1)视图维包括:流程/功能、信息/知识、设施/作业、组织/人员。显然,这些视图覆盖了企业物流系统中的所有重要业务。而且,这些视图之间,利用ISO9001基本模式和IDEF9000建模工具的有效融合,反映出较强的集成性。
2)生命周期维包括:识别、分析、运营、操作、衰退等阶段,这些阶段反映了企业物流系统网络的生命周期。
3)层次维包括:战略、战术和操作层。各层管理活动在ISO9001基本模式的统一指导下,以共同目标为导向,对物流系统进行持续改进。
4)ISO9001基本模式和IDEF9000建模工具作为公认的优秀模式和建模工具将为整合企业物流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5)流程/功能建模中的两个建模工具:IDEF9000和O.R(运筹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为企业物流网络的构筑,提供大量参考模型。
企业体系结构是帮助企业组织、理解自己的结构及其原理的概念工具。企业参考模型(广义定义)是一组表达企业系统各个方面的多维、多阶段的模型的集合。建立良好的企业物流系统参考模型是整合和仿真企业物流系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