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程建设行业已经全面展开ISO9001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宣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就其中的重点问题做一部析。
一、对质量管理何等系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运作漏项较多。
标准的第4章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但是,一些企业不太理解标准有关过程方法的要求,体生活费设计没有真正按照企业的实际进行策划,过程识别不到位,过程准则不到位,过程
资源不到位,特别是对外包过程的识别仅限于材料、设备和劳务,外包过程漏较多。
针对上述情况,企业应正确理解标准的要求,结合建筑企业设计与施工的特点,识别并合理策划过程的运作准则、要求。一方面,规定管理体系的总体运作要求;另一方面,以落实总包责任为目标,完整识别外包过程,包括外埠的试验手段、工程供方、设备租赁及人员采购等。识别外包过程后应按照7.4"采购"的要求进行控制,对外包过程进行动态监视和测量(检查、监督),重点对重要管理过程、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进行验证。
二、管理职责的设计及运作错位较大,领导的职责不到。
标准的第5章对
企业管理职责的内容和运作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核心是对领导职责的要求。但是,从现场审核情况看,一些企业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领导职责规定内容不完整。二是员工职责没有实现任务、权限和相互关系的要求。三是管理评审没有与企业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四是顾客满意度测量与顾客关注焦点不一致,特别是总经理在其中的职责定位不准,不知应些什么。五是总经理的工作的接口不好,出现要么职责空泛,要么实施不了的尴尬局面。六是对质量目标的分解过于单一,没有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性目标进行分解。
上述情况也是1994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运作:一是尽快完善领导的职责,对领导者的权限及运作的关系进行细化,解决领导者之间的扯皮问题。二是适当对下级授权,赋予其一定的权利,这样既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全员参与"的
质量管理原则。三是适当增加管理评审的频次和项目,把企业的日常管理决策与管理评审统一起来,形成不断改进的决策机制。四是强化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和测量,建立总经理主持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和测量,建立总经理主持顾客满意度评估的制度;在经营投票过程中,由总经理对顾客要求进行识别或评审,使顾客的要求在内部得到及时沟通。五是理顺总经理与部门工作的接口,总经理的职责应着重进行管理职责的决策和分析评审,而部门则应注重执行决策和运作过程。六是应逐级分解与工程质量有关的支持性目标,包括人员、设备、安全、进度等。
三、对资源管理的理解与实施反差较大,能力考核与培训的接口不清。
标准的第六章对资源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培训、能力与意识的接口关系更加清楚。但是,一些企业却忽视了标准的实质,盲目地将1994版标准的要求加以"套改",形成了似是而非的东西。具体表现为:
一、不能正确理解资源管理策划的,策划方式和内容空泛、繁琐。
二、不能把握人员能力的确认能力识别不到位。
三、培训需求输入信息不足,未能与岗位能力的识别与需求接口。
四、培训的覆盖面不到位,对一些岗位(特别虽关键岗位)的培训力度不够。
五、基础设施的理念与运作相差较大,基础设施(特别是施工条件)未真正满足要求。
六、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未将季节性施工与专业施工的特点结合考虑,环境管理动作层次较低。
七、人员采购与人员能力评价没有很好结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度不够。
显然,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念和认识的完善。资源管理要为施工生产提供合格的资源条件,从过程运作方面提高质量管理的能力。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资源管理的策划,可以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交底等进行,也可以直接实施,但要依据行业规定进行。二是应把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及技能结合起来,制定基本的岗位人员标准,赋予其相应的职责,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的识别确定员工的能力。三是应把员工能力考核的结果作为培训计划的输入,针对需求合理地安排好培训计划。四是扩大培训的范围,进行全员培训,重点是关键岗位人员(项目经理、质检员、技术员、计量员等)的培训。五是转变观念,适当增大投入,从基础设施上满足
四、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漏洞较多,控制不到位,效果差。
产品实现过程是建筑企业
五、测量、分析和改进理念较差,运作层面错位明显。
测量、分析和改进不仅是标准的要求,也是企业提升
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从理念入手,认清测量、分析和改进的逻辑关系,用PDCA的思路,开展
一、所负责ISO9001标准的过程: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7.5.3标识和可追溯性、7.5.4顾客财产、7.5.5产品防护、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3不合格品控制。
二、主要通过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审核。
三、主要注意如下方面:
1、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受控;
2、设备的入场检验的记录是否齐全;
3、施工现场的设备及环境管理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4、现场是否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施工,对隐蔽工程的施工控制情况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如人员能力的认可、方法和设备的认可等);
5、施工现场对劳务分包的管理情况;
6、现场的标识情况;
7、如存在顾客财产,则顾客的管理应符合要求;
8、施工现场及库房的安全防护情况;
9、现场使用的策略设备是否计量并标明有效期;
10、施工记录是否齐全;
11、施工过程的检验是否按要求进行,记录是否齐全;
12、不合格品的记录及处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