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ISO/TC176)于1980成立,1987年颁布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并重新颁布实施。2000年,ISO对ISO9000进行了重大改版。2008年,ISO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了小的修订,2015年,ISO对ISO9001进行了重大改版,为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建立一个稳定的核心框架,使ISO9001“成为组织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承认和尊重”。
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
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或过程作为过程加以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认证经验,总结了企业申请ISO9001系统认证时需要注意的三大原则
1.不接受不合格品。
不接受不合格产品是指员工在生产加工前按规定检查产品是否合格,一旦发现问题,有权拒绝接受,并及时反馈给前一道工序。前一道工序人员需要立即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避免不合格产品继续加工造成的浪费。
2.不制造不合格品。
不制造不合格品,是指在接受前道合格品后,严格执行本岗位的操作规范,确保产品的加工质量。操作前的检查、确认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到位;随时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工艺情况,避免或尽快发现异常,降低不合格品的概率。准备充分,确认过程中是否不合格的关键。只有不生产不良品,才能使不流出、不接受不良品成为可能。
3.不流出不合格品。
不流出不合格品,是指员工完成本工序加工,需要检查确认产品质量。一旦发现不良品,必须及时停机,切断本工序中的不良品,完成本工序中不良品的处置,并采取预防措施。本工序应确保传输合格产品,并将被下一道工序或客户拒绝。
这三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质量管理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出。对于企业来说,不合格产品的产出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材料成本,但一旦这些产品进入市场,损失就远远大于产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