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审的重点是推动内部改进
每次内审应致力于发现问题和改进,这是衡量内审有效性的标准之一;而外部审核重点是进行评价,并据此作为认证注册或选择、控制供方的依据。
内审对纠正措施的跟踪控制比较及时有效
对纠正措施的实施过程及结果的跟踪控制,内审不但能做到及时,而且能将有效部分纳入文件,因而也较有效;外部审核的跟踪控制只能定期进行,且只对纠正结果进行评价。
二、内审更有利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效果
内审不仅仅对质量管理体系,它还可涉及组织其他系统的改进;而外部审核关心的主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内审在时间上比外审更充裕,在内容上比外审更广泛。内审员可与被审核方共同研究制定纠正措施,第三方审核员通常只提纠正要求,不提纠正措施建议。
三、内审是管理者介入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内审可作为管理者介入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来使用,其目的是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有效地运行;外审则是第三方或第二方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的工具。
一、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目的
1、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包括:
a)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
b)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2、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保持,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实施和保持;
b)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持续改进。
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审)的作用
1、作为独立评审制定过程或活动的管理工具;
2、用于获取现有的要求得到满足的客观证据;
3、作为发现改进机会、推动持续改进的手段;
4、内部审核结果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
组织在贯彻ISO9001标准时,标准中明确要企业应开展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结果。内审的方法可分为集中内审或分散内审的方法。
集中内审通常是按照编制的计划安排,根据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有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抽样方法,审核企业各部门所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台要求,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分散内审通常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由质量管理体系负责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分散内审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
企业在实际的内审过程中可采取2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保持。应用集中内审的目的,侧重于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充分胜和符合性。
在具体实施方面,每年应开展1次集中内审,时间安排在年底或管理评审之前较适宜,审核范围应覆盖所有部门和全部标准条款。
应用分散内审的目的,侧重于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方面,每周应定期开展1次分散内审,审核范围和时间安排可根据需要灵活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