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较为认同的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定义是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主任Lowe教授在1995年提出的:生态工业园在建设上依据的理念是循环经济理念,并按照生态工业生态的原理和清洁能源的生产原则进行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内部是由各类服务产业以及制造产业的企业群落构成的,在其中各个企业可以通过对资源如水资源、能源等进行合理的管理以及利用来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质量。
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CSD)将生态工业园定义为“为了有效利用资源(信息、物质、水、能源、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内部相互合作并且外部与当地社区合作的商业共同体,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对商业共同体和当地社区都有就业机会促进作用”。
根据我国环保部在2009年发布的国家标准来看,生态工业园旨在通过资源和服务的共享、副产物的交换来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模型。
2.生态工业园分类
生态工业园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
Veiga认为生态工业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已有的工业区上,将原有的工业区加以改造(可能旧工业区本来就有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另一类是在新开发区上全新规划建立的。
根据废弃物或者副产物交换方式的不同,Chertow将生态工业园分为5种类型:废弃物中介型(存在第三方废弃物回收机构)、组织内部型(企业或组织内部进行废弃物交换)、园区型(废弃物交换严格限制在工业园区内)、当地自发型(当地的企业或者组织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自发进行废弃物交换)、虚拟性(废弃物交换发生在更大的区域,企业之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但是存在一个数据站进行废弃物匹配)。
吴志军认为按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主导产业链型(工业园内存在一条主要的产业链)、多产业链关联共生型(园区内产业链无明显的主次之分,共生关系稳定)、全新混合型(开放结构,工业网络不断扩张完善)。
3.生态工业园建设目标
生态工业园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工业园也要为附近的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积极的。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的例子是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共生体系,卡伦堡已成为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
以上梳理了生态工业园的定义、分类及目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行业知识栏目。
(1)竞争功能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体系,并要求大规模的企业有相应的消化废物和副产品的卫星企业,环保产业生产的环保产品可满足国内外同益提高的绿色消费要求,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示范功能
生态工业园区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意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3)带动功能
生态工业园区通过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的培育,带动绿色消费,带动环保产品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新型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的应用,带动企业应用新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建立环保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