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引进环境管理体系,有助于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降低原材料及能源的消耗,走节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消除绿色壁垒,实现自由贸易;有助于改善企业环境形象,塑造绿色企业文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创造融资及保险条件,增强投资家的投资欲望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和积极争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环保意识较差,对绿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缺乏绿色意识,没有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企业将满足环保法规作为环保的惟一目标,认为只有三废排放不达标才是环境问题。上级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企业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从环境管理与污染处理中寻找效益。大部分企业仍把环境保护视为单纯的污染防治及额外的成本防治及额外的成本负担,通常认为只要防止无谓浪费与降低污染物产生,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境品质标准,即满足了环保的要求,而没有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企业没有预防重于补救的经营理念,仍处于政府强制和法制导向型的环保意念中,认为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发展此消彼长。企业还没有转到企业本身自行实施和经济诱因导向方向上来,没有形成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相辅相成的经营理念,绿色管理处于被动之中。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必须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应改变现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实施绿色管理,使自己的经济行为同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
(2)绿色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末端管理,而不是全过程控制。我国虽已建立以“预防为主”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实际上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只能做到“末端控制”,或者说是“末端控制下的预防”。
(3)经济实力不足,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对ISO14000系列标准及相关技术还缺乏了解,缺少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研究。由于资金不足,企业只能着眼于解决亏损问题而顾不上环保问题,环保投入被当作是一种额外投资,环保资金常常不能到位。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不仅仅依靠文件系统,它还要求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否则将使环境管理体系只是停留在文件化的形式上,不能产生真正的效用。这样就要求企业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具备进行绿色管理的技术设备基础,如果企业没有物质技术基础,就必须投巨资添置各项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另外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也将耗费一定的资金。同取得管里体系认证所需费用相比,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费用约是前者的三四倍。所以,财力及物质技术条件是制约企业能否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条件。
①实施ISO14000标准,要以中国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以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决定为依据。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目标要以国家“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依托,确保区域环境目标的实施,实现总量控制。
②实施ISO14000标准,要与全过程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及企业管理相结合。环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因此环境管理必须贯穿在企业管理之中,企业应把全过程控制污染、清洁生产,作为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之中,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体现防治污染。
③实施ISO14000标准,要与现行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要把有关制度的基本要求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之中。审核认证前,把是否遵守中国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总量控制指标作为企业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审核认证中,把是否贯彻了环境管理制度作为审核内容之一。从而使ISO14000标准的实施更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
④实施ISO14000标准,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和各自职能分别开展相应工作。
⑤要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和咨询人员的培训,提高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审核认证工作的质量,为改善中国环境管理状况,获得国际认可创造条件。
⑥加强对认证工作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