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高度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成了社会民生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这也是导致食品类企业大量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原因,以下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办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资讯。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与对策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1、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食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与对策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1、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国是以企业推动为主体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在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基础设施较好、人员素质较高,在推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而一些小型企业,由于缺少这些优势,实施认证的积极性较低。同时,由于消费者对HACCP认证的认同度不高,造成生产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HACCP认证,对广告宣传等市场推广力度不足。
2、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流通领域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还不多,现在流通领域对于食品安全还是只能做到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有些法规尚不能完全得到实施,如《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许多超市在散装食品方面的防范设施依然处于形同虚设状态,各方卫生意识仍比较淡薄。
二、存在的问题
1、关键控制点的识别。从HACCP到ISO22000,关键控制点的识别与监控都是体系管理中*重要的部分。不同产品、不同工艺的产品CCP不同,CCP的建立要认真分析产品的工艺特点,针对每种产品绘出工艺流程图,分析各个工艺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危害。现在国内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对比组织的工艺流程与成熟公司的工艺流程,造成关键控制点雷同,控制措施、纠偏相同。
2、前提方案及操作性前提方案。影响前提方案*重要的因素是食品加工企业建筑物的布局,车间内设备设施布局与设备的合理性,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等方面。企业的建筑物布局决定了整个食品生产企业内物料的流向,这需要在食品厂建设之初就考虑,这些是要在企业设计策划的时候决定的。前提方案中硬件设施的合理性高可以减少以后人员管理以及设备改造方面的投入。
3、市场准入与食品安全理解上的一些偏差。现行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关注的是食品生产的基础要求,在其审核细则中已经明确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作为关键过程加以控制,如市场准入中明确将速冻食品的速冻工序作为关键过程进行控制。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只是规定了关键控制点制定的准则,生产企业应依据产品的工艺过程制定关键控制点,以控制食品中的危害。由于某些人员理解的片面性,将市场准入的关键过程理解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控制点,有不妥当之处。
4、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的宣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为向消费者表明自己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优于其他企业而进行的认证行为。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不足,这不仅打击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心,造成许多人谈食品安全色变的地步,同时**品牌也受到冲击。
三、措施与建议
1、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前期策划。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前期的策划过程非常关键。在目前的情况下,前期的策划过是能否完全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重要的环节。生产企业应建立产品的工艺流程图,并将可以确定的工艺参数确定下来,分析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关键控制点。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研究结果、分析结果、经验数据等制定关键限值、操作限值,并确定监控人员、频率,纠偏行动等内容,由于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看法,HACCP计划的形成要参照不同人员的观点。
2、协调政府监管和体系认证。食品行业的政府监管主要是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认证却很多,如有机食品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QS标志是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基础,认证是高于基础要求的。为示区分,市场准入不要借用食品安全的相关术语,尤其是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和市场准入的关键过程有本质的区别,其分析过程存在很大的区别,借用相关术语会对消费者造成错误认知,不利于推广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3、充分发挥管理咨询公司专业机构的力量。专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和再造咨询公司作为专业研究、推广机构,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管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建立和推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食品企业,特别是出口食品企业在HACCP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但是,食品企业在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存在问题,影响了体系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的有效性。
体系建立和实施中常见问题:
领导重视不够: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是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管理体系的关键。这里所说的领导重视不够,是指食品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把管理体系的重视落实到行动上,没有使管理体系在组织的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由于领导重视和参与不够,使得整个组织的人员对体系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不够,导致体系的文件规定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使体系和组织的实际管理要求出现了“两张皮”。
培训不足:许多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受到系统、有效、经常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笔者在审核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人员不知道体系文件规定的情况。这种培训的欠缺,导致食品企业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缺乏符合性和适宜性,也导致实际操作偏离文件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专业人员缺乏:目前,食品企业不仅存在招工困难的问题,而且还突出地存在缺乏掌握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和管理体系要求知识的专业人员的问题。食品企业由于受种/养殖基地的限制,大多位于乡村或城郊,因受生活条件的影响,食品企业很难招到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员。企业保持和实施已建立的管理体系所需的合格的内审员更是缺乏。
体系持续改进性欠缺:由于存在以上问题,使得有些食品企业很难进行一次像样的内部审核,普遍存在内部审核不深入、走过场的现象,难以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体系更无从谈起;即使在内部审核时发现了问题,也往往只是纠正,而不能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造成体系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实验室检测能力低:除了大型的食品企业外,许多小型企业实验室不健全,缺乏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产品合格与否经常依赖官方的抽检或委托检验等,阻碍了体系要求的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实施。
HACCP计划建立和实施常见问题:
一、是HACCP计划没有分品种建立,导致HACCP计划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二、是流程图与实际不符,比如有些企业现场存在用两种手段/工艺加工同一种产品,而在流程图中只列明一种,有的在原料接收后有暂存环节,但在流程图中没有体现等。
三、是产品描述没有体现安全特性方面内容,对于产品特性多描述为“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等,而没有描述蛋白质含量、水分、盐分、pH值等内容。
四、是危害分析不充分,应该分析出的危害没有分析出来或危害的描述过于笼统。比如,在原料验收环节,有的描述化学危害为农药残留,而没有列明具体是哪些农药残留等。
五、是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不正确,表现为有的生产加工环节应该为关键控制点却没有识别,或关键控制点识别得太多,重点不突出。
六、是关键限值确定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将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混为一谈,比如对金属危害控制的金属探测工序这一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将金属探测器的使用说明书作为关键限值的确定依据;将关键控制点———杀菌环节的关键限值确定为100~110℃,10~15分钟;对关键限值偏离熟视无睹,监控人员认为稍微偏离一点没有问题等。
七、是监控程序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监控方法不正确、监控频率不合理、监控对象错误等,比如,对于采用蒸汽加热而没有自动控温手段的加热设备来讲,采用按一定的时间间隔监控的频率是不合适的。
八、是纠正措施规定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对关键限值可能的偏离识别不到位和制定的纠正措施不符合要求,缺乏必要的控制内容。
九、是没有对体系进行确认,或不能获得有效的确认证据。
十、是验证程序不能根据实际体现记录复核、设备校准、产品检验等内容。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按照验证程序的规定时间或频率对记录进行复核、设备校准、产品检验等情况。
计划建立和实施中常见问题:
一、是可追溯系统没有建立或产品的可追溯性不能实现。
二、是没有对产品召回程序进行详细策划,建立的召回程序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也没有进行模拟演练以对程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验证。
三、是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中对应急情况的识别不到位,防止应急情况发生和发生时应急措施的制定不到位,没有将文件要求的内容对员工进行培训,也没有在可行时进行演练。
四、是设备管理等文件没有考虑食品安全方面应注意的事项,如为防止食品污染,对设备维修后油污清理工作的要求没有体现等。
五、是文件和记录的控制不符合要求,表现为文件未经批准就使用、作废文件与现行文件并存、找不到文件及记录、记录不按照规定分类存档、不按照规定期限保存、没有规定记录保存期限等。
六、是计量器具的管理不符合要求,表现为不按照要求定期检定/校准、校准方法没有科学依据、不标明计量器具的校准状态等。
七、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和良好操作规范(GMP)等执行中存在不符合的情况,如饮用水管落地、不能按照要求对水质进行日常检测、车间温度以及冷库温度不符合要求等。
上述情况的存在,阻碍了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妨碍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不安全食品出现的可能性。
下一篇:ISO22000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