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ISO给14000系列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该系列标准共分七个系列,其编号为ISO14001-14100。
ISO14001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模式,即环境管理体系(EMS)。标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是:"环境管理体系是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维护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实际上,环境管理体系就是企业内部对环境事务实施管理的部门、人员、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相应的硬件措施。一般的,企业对环境事务都进行着管理,但可能不够全面不系统,不能称之为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这套管理办法是否能真的对环境事务有效?是否能适合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这些问题上各企业之间差异很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特别是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标准化组织总结了ISO9000的成功经验,对管理标准进行了修改,针对环境问题,制定了ISO14001标准。可以认为ISO14001标准所提供的环境管理体系是管理理论上科学、实践中可行、国际上公认、且行之有效的。
ISO14001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共有17个方面的要求,根据各条款功能的类似性,可归纳为5方面的内容: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这五个方面逻辑上连贯一致、步骤上相辅相成,共同保证体系的有效建立和实施,并持续改进,呈现螺旋上升之势。
首先,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必须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形成环境管理的指导原则和实施的宗旨,即环境方针,要找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形成企业环境目标和指标;其次,贯彻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确定实施方法、操作规程,确保重大的环境因素处于受控状态;再次,为保证体系的适用和有效,设立监督、检测和纠正机制;最后通过审核与评审,促进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高,完成一次管理体系的循环上升和持续改进。
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目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起着勉励、鞭策或催人奋进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理解目标的意义,目标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目标建立与管理:
1)目标建立的依据:
a)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如标准、惯例);
b) 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宗旨、管理方针;
c) 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所期望的结果;
d) 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或意见。
2)建立目标应考虑的事项:
a) 针对企业的有关职能和层次:
与管理体系有关的部门、车间或岗位应建立与职能相对应的目标或指标;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① 管理方针中(包括持续改进或管理承诺)的内容:在管理方针中所述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涉及到哪个部门、车间或岗位,都应对这个部门、车间或岗位应设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或指标。
② 体系运行的控制要求:通过识别或评价所确定的重要过程或重大环境影响、危险源,对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部门、车间或岗位,应建立具体的目标或指标。
b) 目标应形成文件:
为确保目标能有效执行并被全体员工理解,需通过文件的形式,向有关人员宣贯传达;对规模型、集团型的企业,还应就如何建立目标的过程建立文件。
c) 目标的可测量性:
对所建立的目标都可以通过评价或测量等方式获取实施和完成情况,并掌握目标进度或实施结果。
d) 目标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有能力实现目标或是否能充分监视目标实施进程等。因此,企业在设定目标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 企业的规模与产品特点;
② 企业的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③ 管理体系的策划或管理方案等要求;
④ 目标的适宜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评审结果;
⑤ 以往管理体系的绩效分析和问题;
⑥ 自身能力等与目标有关的其他事项;
⑦ 目标的设立需考虑其前瞻性。
2)目标的管理
目标贯彻执行或实施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内管理职能、人事的调整,或其他管理模式的引进;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目标的执行效果或实施结果。因此,目标应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明确分管领导并落实归口部门进行管理;并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a) 对目标执行过程进行跟踪和监视;
b) 对阶段性目标的执行情况及实施结果进行分析或评价;
c) 对各部门之间目标值的关系进行协调;必要时,作相应的调整;
d) 对目标的执行效果与实施结果,提交目标有关的奖惩方案并实施。
(二)目标的类型与考核评价
1)目标类型:
目标分可为:执行类、解决问题类、创新(提高)类等类型。
2)目标的考核与评价:
对目标进行定期的考核或评价是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之一,也是检查和评价企业、部门或岗位阶段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阶段性目标执行或完成情况的考核或评价,有利于目标对象的工作绩效,或目标成本及控制情况,对目标执行的正确性或偏离目标等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时提出对策措施,以激励其努力完成下一阶段或预期的管理目标。
a) 目标考核或评价的对象:
以(质量、环境、职业安全)目标分解表所列,对目标分解落实的单位、部门或岗位进行考核评价。
b) 目标考核或评价的类型
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或评价,有利于目标对象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① 当目标为贡献或追求性质,属于创新(提高)类型的目标时,应基于目标的实施效果或创造的价值以评价鼓励为主;
② 当目标或指标作为绩效性质,属于执行类时,则目标应考核为主;
③ 当目标属于解决问题类时,根据问题的性质或类型,对目标的执行实施情况,以考核评价兼顾的方式进行考评。
c) 目标考核或评价的方法:
对目标考评的形式应简单,但考评的内容应涵盖目标所涉及的范围;可从目标的执行进度和实施结果两个方面考虑:
① 目标的执行进度与实现程度:
对中长期的管理目标或指标,对这类管理目标或指标在执行过程中,作阶段性考评时可考虑绩效累积的方法;考评目标的实施进度与实现程度,可采用分值累积原理。
② 目标的实施结果:
对一个时段完成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这类工作目标的实施结果应以确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