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负责ISO 14001:2015标准编制的第207号技术委员会(简称TC207)发布了ISO 14001:2015版的DIS版本,2014年12月,揭晓了ISO14001:2015 DIS投票结果;根据技术委员会 TC 207目前所发布的最新消息,ISO预计将在2015年年中完成ISO 14001:2015新版的发行。
ISO14001改版线路图:
ISO/TC207/WG修订委员会从2012年2月开始,于2012年10月6-11日在哥伦比亚举行会议,计划于2013年初完成第一稿改版(2013年1月14日);
计划于2013年10月底形成了国际标准草案(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IS),这一行动于今年7月1日完成,较之前的计划时间推迟了半年多;
标准将由各自相应的国家委员会审阅,完成草案最终版后,计划于2015年1月正式发布新标准。
虽然本次变化相比ISO14001:2004版有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
环境管理的过程模式和PDCA循环没有变化;
标准的使用范围、目的、标题及应用领域没有变化;
ISO 14001改版的目的:
■ 在接下来的10年或更长时间,提供一套稳定的精炼的要求。
■ 维持关注有效过程管理,获得期望的结果。
■ 考虑自从上次2004版的变化后,环境管理体系实际操作及技术层面的变化。
■ 应用ISO指令附录SL,加强ISO14001标准跟其他ISO管理体系标准的一致性。
■ 方便有效实施,及一方、二方、三方有效的符合性评审。
■ 使用简练的语言及书写形式以便于对标准要求的理解、解释达成一致。
■ 对所有新的ISO管理体系标准及目前在使用的标准修订,定义了共同的结构及格式。
■ 每个管理体系标准大致有30%的内容将会一致。
■ 对将来的ISO 14001将会有深远的影响。
此次修订后的ISO14001:2015 DIS版标准架构与ISO9001:2015 DIS版完全一致:
■ 范围(Scope):
■ 引用标准(Normative Reference)
■ 术语和定义(Terms and Definitions)
■ 组织的环境(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
■ 领导力(Leadership)
■ 策划(Planning)
■ 支持(Support)
■ 运作(Operation)
■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
■ 改进(Improvement)
本次改版的主要变化存在于:
■ 强调风险管理,在P-D-C-A循环的每个环节均强调了风险管理的要求;
■ 取消了预防措施,因为整个环境管理体系本身就侧重于预防措施,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就体现了预防措施;
■ 文件化信息替代了文件和记录,文件和记录不再作区分;
■ 重视环境管理的源头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如增加了设计要素,采购要素单独独立出来等;
■ 关注外在环境条件的背景下评估组织的环境风险及改善机会(如适应气候变化、资源可用性);
■ 强化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使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被落实至组织业务策略,同时确保环境管理系统符合预期;
■ 重视外部沟通,外部沟通要求更加明确,包括强调对环境绩效的数据质量的要求。
ISO14001:2015版标准(以下简称15版标准)相对于ISO 14001:2004版标准(以下简称04版标准)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标准结构上的变化
ISO 14001:2015标准结构采用了HLS,除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术语外,标准正文包括7个条款:4.组织所处的环境、5.领导作用、6.策划、7. 支持、8. 运行、9. 绩效评价、10. 改进。
2、术语和定义上的变化
15版标准共有33个术语,相对于04版标准,除了术语“污染预防”没有任何变化外,其它都发生了变化。
(1)新增术语20个
其中,15个术语来自于HLS的通用术语,包括: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目标、要求、风险、能力、文件化信息、外包、过程、审核、符合、有效性、监视、测量、绩效。
5个术语是新增的、EMS领域的特定术语,包括:环境状况、合规义务、风险与机遇、生命周期、参数。
(2)修订术语12个
10个定义进行了修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方针、组织、相关方、环境因素、环境目标、纠正措施、环境绩效、持续改进。
注解有增加或修改的2个:环境、不符合。
(3)取消了04版中原有的7个术语
审核员、文件、内部审核、预防措施、环境指标、记录、程序。
3、提出战略环境管理的思维
15版标准明确要求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融入组织的战略过程的策划中。15版标准中新增加的条款4.1(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要求从组织和环境两者的利益出发,识别并利用机遇,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与相关方的需求(包括法规要求)和期望有关的事项或变化的环境,以及地区的、区域的和全球的可以影响组织或被组织影响的环境状况。一旦被确定为优先项,减少负面风险和开拓有益机遇的措施则应被融入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策划中
另外,15版标准还提出EMS应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体现在条款5.1c: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整合进组织的经营过程中;条款6.2.2:组织应考虑如何将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融入组织的业务流程中。
4、采用基于风险的思维
基于风险的思维是15版标准的一大特点,其主要源于HLS中的要求,任何一个管理体系都应是一个预防性的管理工作,都是在考虑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的,为此,15版标准新增条款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并且删除了04版标准中的预防措施。
在EMS领域,风险是指潜在的不利影响,其可能来自于组织的环境因素、组织的合规义务、以及组织识别的其他要求和问题(标准条款4.1和4.2条款)。
5、强化领导作用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的承诺,最高管理者的参与和承诺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新版标准新增了条款5.1(领导作用和承诺),为那些处在领导岗位的人员(最高管理者)增加了特定的职责,以提高其在组织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6、新增保护环境的理念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延伸:不仅仅是污染预防,而是超越污染预防,组织应有与其所处环境积极协调的、主动保护环境免受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损害和退化。保护环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组织环境方针的承诺、组织设立的改进环境绩效的预期结果(环境目标)中。
7、强化提升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与环境因素管理相关的绩效,不断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应该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重点和最终目的,因此,新版标准更加强调了这一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明确了“提升环境绩效”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之一。
(2)“持续改进”的定义更为简洁、明确的提出改进的对象为环境绩效。
(3)标准的多个条款中增加或更为明确了与环境绩效有关的要求,如4.4(环境管理体系)、5.2(环境方针)、5.3(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9.1.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3(管理评审)、10.3(持续改进)等。
8、运用生命周期观点
为了防止环境因素被无意间转移到产品(服务)的其他阶段,2015版标准引入了生命周期的概念,明确要求在环境因素确定(6.1.2)和运行控制(8.1)时要考虑生命周期的观点。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原有标准中要考虑组织采购的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要求外,组织还需要将其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延伸到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报废后的处理和处置,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生命周期评价。
9、细化内外部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使组织能够提供并获得与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帮助组织发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收集合理化建议,进而持续改进。
2015版标准在2004版标准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要求,要求组织建立一个同等考虑内部和外部交流的信息交流的过程[2],这包括对一致的和可靠的信息进行交流的要求,并且包括建立一种机制,用于在组织控制下的工作人员针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出建议。对外部进行交流的决定由组织保留,但是这种决定的做出应考虑信息报告的法规要求以及相关方的期望。
10、强调履行合规义务
履行法律法规要求应是一个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底线。因此,在2015版标准中,强调了组织应履行合规义务(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范围)中明确提到:履行合规义务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之一。除此以外还在 5.2(环境方针); 7.2(能力); 7.3(意识); 7.4.3(外部信息交流);7.5.1(总则); 9.3(管理评审)。
11、对文件化信息的要求
考虑到基于计算机和云技术在运行管理体系上的应用,与ISO 9001:2015一样,ISO 14001:2015用“文件化的信息”代替了“文件”和“记录”,这也是HLS对MSS的统一要求。但标准并未强求组织必需使用文件化信息这一术语,并保留灵活性,由组织来确定什么时候需要“程序”以确保有效的过程控制。
15版标准中“保持文件化信息”表明对“文件”的要求,“保留文件化信息”意味着对“记录”的要求。
上一篇:ISO14001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