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起源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工业化和科技化不断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不断涌现,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改造也显著增强,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水土污染、土壤侵蚀等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在此之后的十几年,一些欧美企业开始响应号召,以多种方式管理自身的环境问题。
1985年,荷兰率先提出了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
1991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环境战略咨询组”(SAGE),SAGE向ISO提出一个建议:要像质量管理那样,对环境也制定一套管理标准,以加强组织获得和衡量改善环境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三条原则性建议:1.制定标准的基本方法应与ISO 9000系列标准类似;2.标准应简单,普遍适用,环境绩效应是可验证的;3.应避免形成贸易壁垒。
1992年,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率先发布了BS 775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随后,欧共体参考BS 7750标准,于1993年以法规形式公布了(EEC)NO.1836《关于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与环境审核联合体系条例》。之后,加拿大等国也制定了类似的标准。大量欧美企业开始实施环境审核,这些实践活动也为ISO 14000系列标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96年,第一版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使用指南》正式发布,并配套发布了ISO 1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和ISO 9000系列标准一样,环境管理体系自发布之后,每隔一段时间,也会进行修订和完善。目前,ISO 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为现行版本。
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设有7个分技术委员会和2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研制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绩效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术语和定义、温室气体管理等相应的ISO 14000系列标准。截止到现在,ISO已发布的在用的有效的环境管理标准有三十多个。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对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形成没有提出要求,可将环境文件纳入组织所实施的其它体系的文件,而不强求采取手册的形式。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规模可因不同组织情况而异。文件的多少可能由于不同组织在以下方面的差异而不同:
1、组织及其活动、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和类型;
2、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3、人员的能力。
文件的详尽程度,应当足以描述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各部分协同运作的情况,并指出查询更详细信息的途径。组织应从本身的实际出发决定文件的多少以及是否采用分层编写(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也可以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整合。
文件的管理科采用各种实用的、清晰的、易于理解并可获得的媒介,如纸张、电子、照片、张贴物等。保持电子版文件有多种好处,例如便于更新、易于控制进入权限,以及确保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